驀地不覺,竟是一梯次的活動結束,
說真的還頗有不捨。
想當年,我們何嘗有過機會,
能參加這類文學營隊活動,
景仰的作家是九霄雲外的煙火不食,
我在連電腦桌都沒有的斗室中躑躅文字,
486的破爛電腦就是唯一。
那年《大度山之戀》的歷歷在目,
但轉眼卻被稱為「老師」,
我的媽,老師......
我曾經是這樣認為的──
寫作從來也不是誰教了誰的事情,
打從三十年前在鄰居家頂樓撿到幾本破爛故事書開始,
億載金城或鶯歌石的傳奇故事深烙,
小學三年級認識諸葛亮後,
我們不也一路寫到今天?
那是直至許久以後才猛然醒悟,
原來,不是每個人都狗運如我,
能湊巧師事那麼多台灣文學的中流砥柱,
所以,當今天的自己能忝為創作者時,
哪怕濫竽充數,
我想是該能幫一個就一個。
導師課的好處,
是多了時間能談論「方法」,
但我的方法並不等於誰的方法,
真正能否實踐,
或許依舊端憑造化?
路得往前走,希望每個人都加油。
榮哲老師總有別出心裁的啟發,
譽仁老師告訴我們創意是可以發掘的,
Misa妹妹提供了圖與文的串聯與想像,
肆一先生除了帥歪大家,還提醒咱們「溫度」的重要,
當然,
我的偶像侯文詠不管說什麼都是對的,
因為我就是喜歡他。
奇怪,那導師到底幹什麼吃的?
我不知道自己留下了多少線索給認識三天的朋友,
但若非得歸納出一個結論,
我想我最喜歡的,
是最後一天的最後幾句話,我舉杯,說──
「乾杯,加油,各位未來的明星作家們!」
感謝POPO,更感謝所有參加營隊的朋友們,
第二梯次,咱們十月再見。